二维码扫描 | 手机版客户端下载 |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要闻 >> 阅读文章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来源:中国农业科技下乡网 发布时间:2011-06-13 查看次数:4268



拯 救 农 业
主编朱启臻 赵晨鸣



    内容简介:该书以访谈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民与农业的关系,在论述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中国农村人口离土的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民不愿种地”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和匮乏成为中国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拯救农业?”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和途径,然而,脱离了农业特点和违背农业发展规律的各种措施必然会失败,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把农业推向危险的边缘。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号召全社会了解农业、关心农民。尊重农业的发展规律,关心农民的利益是拯救农业的根本措施。 
    全书30万字,通俗易懂,故事感人肺腑,富有启发性。该书不仅适合与农业有关的研究者、管理者阅读,也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进行农业教育和了解农民的通俗读物。

目 录


第一章 农业与农民
1、种地的人是农民
2、农业是个公益性产业
3、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4、没有农民的土地
5、如何才能留住农民
第二章 离土的人们
1、即使农业能挣钱,也不愿从事农业
2、一定离开农村
3、出去就不回来
4、两代人的逃离
5、黑土地上的蒲公英
6、不离乡也要离土
7、会种地也不种
8、当过兵的人
第三章 艰难留守
1、无奈的选择
2、孤独的守望
3、看着两套房子的老人
4、寂寞的年轻人
5、种地撑不起心中的希望
6、艰难的阡陌独舞
7、女孩不适合农业
第四章 被冷落的土地
1、无助老人与土地的羁绊
2、三个老人的故事
3、活着就没有退休
4、一厢情愿的寄托
5、“够吃就行”
6、八十岁老人和八分地的故事
7、难以割舍的土地情节
8、老书记的担忧
第五章 希望的田野
1、讷河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以一当百”的农机手
3、回家种地
4、立志务农
5、返乡创业的人们
6、规模经营
7、年轻的种粮大户
后记

 


序 言(一)


    最近农产品的涨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农业安全问题的探讨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朱启臻和赵晨明主编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为我们思考农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就没有基础。目前威胁农业的两大因素,一是来自耕地的减少,所以我国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另一个因素是大批青壮年农民从土地上逃离。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市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转移应该以不威胁农业安全为最低限度。朱启臻教授的调查所反映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值得关注,耕地抛荒、力不从心、粗放经营等在一些地方比较严重。人们种田的积极性降到了低点。这个问题的解决比耕地保护更复杂,也更困难。
    未来的农业不能靠老年人来维持,而是要靠新型农民;未来的农业不能仅仅要靠对土地的感情来维持,而是要靠新的组织形式;未来的农业更不能靠强迫农民种地,而是靠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一批愿意献身农业的职业农民。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更需要形成全社会关心农业的氛围。《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是作者带着对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深厚感情写出的,其重要价值不仅在于让人们重新认识农业的地位,而且在于其强烈的感染性,激发人们尊重农民、关爱农业。“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包括农民和非农民都对农业有个正确认识的时候,“三农”问题的解决才具有了真正的社会基础。
    陆学艺
  2010年12月8日


序 言(二)


    这是一部充满着对农民的感情和中国农业责任的书。既能感人肺腑,又能给人以诸多启发。《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的作者不是就农业论农业,也不是就农民论农民,不是仅描写农民生活和农业劳动的艰难困苦,而是从探讨农业本质的出发揭示了农业、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活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再审视农民为什么会离土而去?留守的农民为什么难以增收,中国农业的问题症结何在?政府的农业责任如何体现和怎样体现?遵循这样的逻辑我们对农业的理解就有了更清楚的思路和脉络。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一改坚持多年的“农业现代化”指导思想,转而提出“现代农业”这一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农业发展新思想,并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现代农业”的政策思想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要把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长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农业科技,也需要制度创新。如何使被冷落的土地不再被冷落,如何重新唤起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当我们从这样的视角思考中国农业发展时,就会发现无论是那种农业的发展模式,都应该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突出地位,只有在农业经营过程中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才能有后劲。因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农民与农业关系的协调。因此,规模农业也好,生态农业也好,旅游农业也好,关键在于看农民是否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我们现在讨论农业安全问题,其实也是关注农业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更安全的农业需要更高素质的农民。相信朱启臻和赵晨明主编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对营造全社会理解农业、支持农村、关心农民的社会氛围将发挥重要作用。

    封底评价
    陆学艺:朱启臻和赵晨明主编的《拯救农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为我们思考农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包括农民和非农民都对农业有个正确认识的时候,“三农”问题的解决才具有了真正的社会基础。
    温铁军:这是一部充满着对农民的感情和中国农业责任的书。既能感人肺腑,又能给人以诸多启发。《拯救农业》的作者不是就农业论农业,也不是就农民论农民,不是仅描写农民生活和农业劳动的艰难困苦,而是从探讨农业本质的出发揭示了农业、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活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再审视农民为什么会离土而去?留守的农民为什么难以增收,中国农业的问题症结何在?政府的农业责任如何体现和怎样体现?遵循这样的逻辑我们对农业的理解就有了更清楚的思路和脉络。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农民自己的书

    初看这本充满诱惑力的书名和那封面上终日弯着腰从事农活的年迈老农的黑白照时,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因为我是一个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而后在城市求学,工作后又常往返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故对农村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直至今日,对土地仍然有着那种最为朴素最为真挚的感情,实在是难以割舍啊。但仔细想想,现在外面的很多书不都是通过在封底封面大做文章来吸引人眼球,进而提高其销售量吗?不看又不甘心,万一是本好书呢,所以带着“即使上当也要把它看完”的心态开始进行阅读。
    在我看完一些章节之后,我发现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悦读”,是在与作者一起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思,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人物便跃然而出。因为它写出了我多年来我可能想到但无法把它表达清楚的那种内心深处最为细致的情愫,边看边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少时的玩伴和村里那些可爱可敬又可怜的爷爷奶奶,想起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总体特点和印象是: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品位,书中的前面四章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事实来阐释当下“三农”的现状,第五章便是作者对前四章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个理论提升的部分吧。二,内容分析丝丝相扣、精辟入里,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在很多方面的论述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关于农业的本质和特性,农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效应,以及农村合作社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与各种“三农”公司的不同之处等等,我认为都能打动我的心弦,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有了共鸣也就容易产生共情,现在就把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1、一部最适合平民阶层的著作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适合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去品读。从事与“三农”相关的研究者、管理者可以阅读,普通的农民百姓也可以阅读,甚至在城市打拼能够看懂那些文字的农民工也可以拿来翻阅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因为书中从各个侧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都有不同的深描和阐述,而且是那么的生动和感人,所以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2、善用真实精彩的案例来“说话”
    打开此书,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张张颇具中国农民特色的脸庞,深深地震撼了我。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农业大国,曾经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争取而来的土地,现在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原因在哪里?解决之道又在何方?我们无需什么博大精深的理论,无需象牙塔里的高谈阔论,无需遮遮掩掩的包装,我们需要的是赤裸裸的真相。《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精彩之处正是通过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坚守在农村的人,一个个留恋农村的人,一个个挣扎着想要逃离农村的人,一个个徘徊在农与非农之间的等等民众的心路历程,真切而逼真地揭露出“三农问题”之所在。
    3、何来的农村劳动力?他又将流向何方?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所学的知识更是与当前农业劳动脱节,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在伟大的旗帜和思想的指导下,实际孕育的是一颗不太健全的心。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新一代高学历人群,多数抱着一颗“鲤鱼跳龙门”的心态,原点在农村,终点在繁华的都市。这一批人,学到了知识,对于再回到农村去服务,是需要超越现实社会的勇气的,然而我们都没有,我们顶多是回头望望当年走过的路,感慨一下而已。虽然很多人在城市工作并不能到达自己心目中真正的终点,都在“回不到原点,去不到终点”的那条路上苦苦挣扎着。然而对于跳出龙门的人来说,是不会愿意再跳回去的。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在如今的中国,仅仅是一种口号和安慰人的话语而已。
    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服务业的岗位,与城市服务业的轻体力相比,传统农业需要付出的重体力,更是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同时,传统农业的收益,更是无法与商业经济、工业利润等相比。书中很多主人翁的心声,都指明了做农活太累了,做农民太辛苦了,收入太低了。
    4、“三农问题”的真正出路与政府的责任
    “三农”的真正问题何在,它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到底有多大的距离?这是我们每个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和政府主管部门不得不直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书中对“农民”概念的界定、农业的公益性和多功能性,以及农民为什么要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没有农民的土地又将会是怎样的情景等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理论界又必须予以澄清的一些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最后,对于“如何才能留住农民”、“土地怎样才能避免再次遭受‘冷落’”、“现代新型农民的培养”以及“政府对于农业这样一个弱质产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扶持政策,三农问题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妥善的解决”等,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现现略举一例来进行说明。 当前的流行观点是要实行规模经营,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该书作者对此观点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形成规模经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的观念,主要是工业经济学一般原理迁移所致。实际上,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有着本质的不同,是规模经营不能产生人们想象的规模效益”。其理由很简单:一是由于简单的规模经营不能抵抗自然风险,并不会因为规模经营,就可以躲避旱涝灾害以及病虫等灾害,而农业的自然风险又是随时存在的。二是规模经营不能降低农业投入的成本,规模经营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不会降低,许多农业操作是机械不能替代的,即使在大平原可以实现机械播种、收割,但机械的作用也仅仅在于解放劳动力,至于节约成本实在有限。三是规模经营不能抵御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农产品的价格并不随着经营土地规模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且,作者还指出,农业的规模经济不是表现在生产环节,而是表现在农产品的产前和产后……
    事实上,也只有在弄清“三农问题”的真正由来这个最为根本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否则不但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反而贻害无穷。病源找到了,政府部门才好对症下药,也才能更好地防止政策走偏。

    勒口上的内容简介与作者介绍
    内容简介:该书以访谈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民与农业的关系,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中国农村人口离土的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民不愿种地”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和匮乏成为中国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拯救农业?脱离了农业特点和违背农业发展规律的种种做法会把农业推向危险的边缘。号召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是贯穿全书的主题。
    全书30万字,通俗易懂,感人肺腑,富有启发性。不仅适合与农业有关的研究者、管理者阅读,也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进行农业教育和了解农民的教材。

    作者简介
    朱启臻 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农问题专家。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特邀理事等。
    朱启臻教授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90余篇,对农业、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有独到见解。主要论著有《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中国农民教育研究》《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等。
    赵晨鸣,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从事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电子商务。曾就职于北京住宅建设开发集团总公司、联想控股公司、鲁能集团等,组建北京四季花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农信达企业。是中国合作经济协会理事,全国信息产业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不仅对善于思考“三农”问题,而且致力于“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农业产业实践。

 

相关文章
中心概况 | 联系我们 | 合作组织 | 战略伙伴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47号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43信箱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890276 传真:010-62733339
邮箱:guoyou@nacc.org.cn 在线QQ:385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