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描 | 手机版客户端下载 |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要闻 >> 阅读文章

贵州:小土豆成就富民大产业

来源:中国技术市场报 发布时间:2010-06-04 查看次数:2266


    日前,贵州省农委发布消息:贵州省今后将每年至少投入2500万元资金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脱毒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鲜薯产量1600万吨,产品商品率50%,加工率30%,实现总产值145亿元。马铃薯产业成为贵州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马铃薯成农民增收重要产业
  贵州是我国马铃薯生产大省,全省常年种植面积在800万亩以上,2009年种植面积达952.4万亩,居全国前列,成为水稻、玉米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来,在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支持下,在科研单位、高校及企业努力下,贵州马铃薯生产与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马铃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马铃薯生产已成为带动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马铃薯产业。早在1996年,贵州省就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的重要途径加以扶植,马铃薯为提高数百万亩“望天收”的中低产田的产量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贵州省又出台《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
  在威宁自治县,过去是“贫困符号”的马铃薯,如今已成为占农民收入半壁河山的“金蛋蛋”。在该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墙上挂着两幅标注着各种红色线路和红星的全国地图,一幅详细标注合作社的种薯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状态,另一幅则是商品薯从威宁扩散出去的线路图,图上显示,全国近半省份的马铃薯市场被威宁洋芋攻克了。
  威宁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怀奎表示,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4月,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及省内的客商纷至沓来,满载威宁洋芋的火车、汽车源源不断驶往全国各地。威宁商品薯销售量每天达2000吨以上,商品率近60%,年销售产值达18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6%。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威宁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科技支撑告别粗放耕作
  贵州省发展马铃薯产业有独特优势和潜力。尤其黔西北乌蒙山区的威宁、毕节、纳雍等县市,温凉的气候与其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非常相似,再加上良好的植被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宜马铃薯生产。且贵州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孕育了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全省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马铃薯,具备周年生产优势,贵州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马铃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目前,贵州88个县(市、区)均有马铃薯种植,其中42个县(市、区)被农业部规划为全国马铃薯优势区。
  然而,10年前,贵州马铃薯没有高产新品种,没有技术指导,没有种薯基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基本靠“感觉”。
  回忆当年的马铃薯种植,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雷尊国表示,当时贵州最出名的品种“米拉”,单产平均每亩也不足800公斤,全省没有一个种薯基地,也没有具体的技术指导,更不用说什么高产新品种了。
  “10年后的今天,仅专用商品薯基地就有50多个,贵州培育了黔芋1号、黔芋2号、黔芋3号、黔芋5号,威芋3号等10多个新品种,形成完善了近20套技术规程,涵盖了马铃薯从种到收的所有技术,基本解决了缺乏优良品种,耕作粗放,种植管理不科学不到位,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种薯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雷尊国自豪地说。
  在科技的支撑下,贵州马铃薯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种植农户大受其益。荔波县实施“农业部马铃薯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实际种植面积1.1万多亩,项目涉及15个行政村,113个村民组,受益农户4228户。2005年、2006年,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在三都、三穗、玉屏等县为上好佳食品总厂建起了薯片加工原料基地,原料薯基地有3000亩。这里的薯农种植马铃薯,每亩要比过去增收千元左右。
  打破发展瓶颈亟须加大扶持
  贵州省农委会主任刘福成说,10多年的时间,贵州马铃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在贵州也凸现出一些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健康发展。
  刘福成认为,贵州马铃薯生产和研究与国内先进省区相比,马铃薯基地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加快发展。贵州属山区,耕地分散,坡耕地多,中低产田土地比重大,土壤肥力低,而马铃薯多种植在瘦薄的旱地中,其生产条件很差,耕地地力弱,提高单产的难度大。同时,绝大部分马铃薯基地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抗灾能力弱,不利于鲜薯运输、销售,限制了马铃薯生产规模的扩大。西北部马铃薯主产区,因交通条件不便,影响马铃薯运输,成为建立马铃薯加工厂的瓶颈,许多投资商因此望而却步。马铃薯生产基地的这种现状,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加快发展。
  贵州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供应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刘福成说,虽然贵州现已建有多家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并建有扩繁基地,但从总体上讲,规模依然较小,各级种薯之间没有有机衔接,各级种薯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没有形成有效的扩繁供应体系。同时,高海拔地区的商品薯在低海拔地区用作种薯,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且价格便宜。因此,经销商把商品薯当作脱毒种薯卖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户更愿意购买这种价格便宜的“脱毒种薯”,即使没有这种“脱毒种薯”,就用自留种,真正的脱毒种薯就表现出明显的市场需求不足。而脱毒种薯扩繁层级多、周期长,生产经营者的风险加大,就不愿意生产,导致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供应体系难以形成和维系。在种薯质量管理上,由于脱毒种薯的扩繁层级多、周期长,难以跟踪溯源,部分种薯生产单位质量意识淡薄,在基地选择、隔离条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及田间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了种薯的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而种薯质量监督检测的时间长、成本高,贵州省种薯质检机构少、技术力量不足,造成种薯质量管理难度大、困难多,监管不到位,加之贵州有很大一部分生产用脱毒种薯是从省外调入,生产和经营未纳入种子管理部门的监管范围。同时,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管理粗放等原因也阻碍了贵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对于今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刘福成信心满怀。“我们发展马铃薯,地理区位是我们一个很大的优势。”刘福成说。与国内马铃薯其他主产地相比,贵州与珠三角、港澳台和东南亚地缘较近,运距少2000公里以上,运输成本低的优势明显。随着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建成,这种优势将更突出。
  下一步贵州将重点扶持种薯生产经营龙头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一批主要从事马铃薯经销的公司、专业组织和运销大户,加强鲜薯销区市场开发,积极开拓港澳台、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把贵州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区,使该产业进一步成为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相关文章
中心概况 | 联系我们 | 合作组织 | 战略伙伴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47号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43信箱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890276 传真:010-62733339
邮箱:guoyou@nacc.org.cn 在线QQ:385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