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描 | 手机版客户端下载 |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要闻 >> 阅读文章

全国先进工作者、丹东农科院院长 景希强改革创新的四大“板斧”

来源:中国农业科技下乡网 发布时间:2010-05-14 查看次数:3523


    日前,丹东农业科学院院长、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希强研究员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景希强院长曾被授予多项荣誉,也曾得过多次嘉奖,那么梳理一下,他哪些先进之处值得借鉴?近日本报记者带此问题,赴丹东农科院采访了该院党委书记于深海等领导及部分职工,大家一致称道景希强勇于改革创新的四大“板斧”:即率先建立统一经营体制、实施全员聘任制和科研贡献重奖制、种子企业股份制、主持科研攻关调整育种方向。
  身负重债 统一经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丹东农科院与全国各农科院一样,风行课题组各自为战直销种子,组组都有“小金库”,不仅“富了和尚,穷了庙”,还使科技人员走向违法乱纪的边缘。2000年,市检察院曾来人调查“小金库”。这个问题,前几届院领导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束手无策。对此景希强早就想动手术变分散直销为统一经营。但从课题组到院领导班子内部反对声音不断,就连景希强的爱人、玉米课题组的何晶也不赞同。改还是不改?如不改,全院全年的事业费仅够开10个月的工资,年末两个月的工资无钱可发。身为一院之长的景希强确认不改没出路,便横下了一条心。他与于深海书记一起反复多次召开院领导班子会议。班子里也有课题组的代表,坚决不同意改。最后只好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了改革的决议。景希强一班人背负起课题组的300多万元债务,开始搞统一经营。农民制种700万斤,无钱收购,便大胆开展职工集资。冒着种子积压、转商、赔钱的风险,打赢了统一经营第一仗。当年挣了800万元,一次性还清了债务。
  竞聘上岗 论功重奖
  为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及职工的积极性,焕发他们的创造性,激励科技创新精神,2001年,景希强在全国农科院系统及种业界率先推出全员聘任制及科研贡献重奖制。
  景希强在实施全员聘任制过程中与众不同的是注重把合适的人选安排在适当的岗位,而不是一律淘汰制,充分体现了和谐氛围。凡是不适合公司工作的即调到事业单位,有的不适应事业单位的在公司内部调换适当的岗位,做到人尽其用,各尽所能。
  在上岗竞聘中,将15名有能力的青年提拔到中高层领导岗位上来,他们3年考核一次,竞聘一次,现已成功进行了三竞三聘,使竞聘上岗的青年干部责任心极大增强,人人主动想事干,个个自觉找事干。
  2009年竞聘上岗后,财务部兼经营部经理杨美杰在种子营销前,她做了大量、细微、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把各类各批种子科学合理地调配到适宜地区,做到了缩短时间,减少成本、节本增效。
  过去种子加工进度慢,跟不上经营的需要,仓储加工部经理何伟竞聘上岗后,想办法增设备,加班加点,合理安排,提高了加工质量和供种进度。
  景希强提倡对种业研发有功者实行重奖,激励科技人员多出、快出有突破性新品种。丹东农科院规定,所创利润的30%作为主要完成人奖励,10%作为课题发展基金。近年来该院已对9名科研有功人员进行重奖,占全院科技人员的1/4。奖金总计300余万元,其中有4名分别奖给了宝马等高级轿车。
  股份改制 成果转让
  2003年,景希强率先在全国农业科研系统对种业公司实施了股份制改造。他提出:事业是靠大家干起来的,股份制改造,要强调团队精神,而不突出个人。他们组成了班子成员和科研专家的团队,集体参股30%以上。此外大多数职工均入股持股。
  由于体制改变了,促进了机制向现代企业转化,使种子公司从过去的“养人处”变成了干事业、创效益的平台。2003年体制改革前,经营规模小、年收益仅80~100万元。股份制改造后,经营数量和效益逐年提高。
  自上世纪80年代,景希强即提出:农科院应当面向“三农”,为全社会做更大贡献。该院对本单位用不了的新品种尽其所能提高转化率,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丹玉13”转让效益500余万元。截至2009年丹东农科院新品种转让所创效益达2000多万元。
  主持攻关 调整方向
  20多年来,景希强一直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工作,是国内知名玉米育种专家。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有20余个,主要有:多抗性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198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成果,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丹玉14号”等多个玉米杂交种和“丹3130”等优良玉米自交系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他主持选育的玉米杂交种有30多个。他主持并参与了“旅大红骨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利用与创新”研究项目,使旅大红骨成为我国玉米骨干种质资源之一,在全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广泛应用。他主持完成的“千万亩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项目”,2007年获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景希强是辽宁省玉米研究首席专家,主持了辽宁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效显著。近10多年来他组织全省科研单位共选育玉米新品种142个,国审品种20个,获奖成果64项次,省级奖励30项,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3.5亿亩,增产粮食175亿公斤,创社会效益175亿元人民币。近年来他还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主要有农业部重大科技专项———玉米转基因研究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948”项目、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近几年,景希强十分强调种子科研必须根据农业生产、农民和市场需求来调整和确立方向。自2003年随着玉米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景希强提出育种方向从稀植大穗型向密植型转变。2006年,他又提出向早熟型品种调整。
  他做为课题总主持人,组织实施选育的耐密品种“丹玉603、丹玉605”,每亩可播4000株,具有广适性,北方春播熟期120天,南方夏播熟期110天,并且米质达一级标准,各种特性均可与美国品种“先玉335”相媲美。
  全院上下反映,景希强改革创新的四大“板斧”使农科院富裕了,有钱能投入事业发展;使职工收入提高了,不仅能得到科研成果奖金,还能从种子公司股份分红。来院的购种农民都夸丹农建设得像花园一样漂亮……面对成绩,景希强却说:这应归功于班子的齐心协力,职工的群策群力。

 

相关文章
中心概况 | 联系我们 | 合作组织 | 战略伙伴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47号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43信箱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890276 传真:010-62733339
邮箱:guoyou@nacc.org.cn 在线QQ:385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