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12日,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大荔行——冬枣(葡萄)高品质技术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陕西大荔举行。与会专家和嘉宾与种植户密切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大荔冬枣(葡萄)的品质和品牌,提高果品的市场美誉度。会议由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团长助理兼秘书长、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交流交易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农业农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辛士主持,包括专家代表、用户代表、试验示范点、以及种植户150多人参加了交流会。

辛士秘书长谈到,本次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决策部署,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个部委联合制定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提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从严加强证后监管。推进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推广良好农业规范。搭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宣展推介平台,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推广,增强品质消费引导力。

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副团长、原农业部科技入户园艺作物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志斌致欢迎词。他谈到,大荔县是全国设施冬枣的优势生产区,现种植面积42万亩,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形成了成熟更早、品质更优,糖分含量超22%、可食用果粒近95%、维生素C含量达352mg/100g。大荔冬枣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但近些年来,因缺乏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产品难以达到高质量品质。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应用安全无污染投入品加绿色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市场优质产品,才能提高果农收入。组织起枣农打高品质市场,联合产业兴、抱团闯市场是大荔果品产业的最终出路。为响应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专家团开展优选产品科技下乡活动,把服务农业做精品、助力农民选好品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带动一方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北京中农大创新研修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河北嘉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连勇分享报告,题目是“以抗又亮果膜为抓手,打造高端果品种植体系”。详细介绍了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抗又亮甲壳素液体果膜的研发初衷及主要作用机理。抗又亮果膜,主要材料选用甲壳素,这是一种动物性多糖类物质,具有天然的保水补水功能,并且成膜性比较强,另外辅以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包括深加工的淀粉以及微量的助膜剂等,采用科学的加工工艺,精心打造而成。产品具有防晒、亮果皮,防寒、防病,增色促熟的作用。常规喷施使用,省工省力省时,喷施后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生物保护膜,如同给果实穿上外衣,物理隔离环境中不良因素对果实的侵害。经过今年在大荔冬枣、葡萄上的试验,从果品大小、色泽气味、口感甜度,以及防日晒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专家点评环节,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副团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原首席专家、中国蔬菜协会副会长张真和研究员强调,抗又亮果膜是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第一,产品的安全性很好。抗又亮果膜的科学名称叫甲壳素液体果膜,其主要原料为动物源多糖、植物源多糖和促进成膜的食品级添加剂,原料本体及其降解物都是无毒无害的,不存在生态安全风险,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第二,产品的应用效果很好。从试验示范结果看,抗又亮果膜有三大功效,一是显著改变果品外观,外观靓丽品相好是高质量果品的重要标志和卖点;二是甲壳素能诱导激活植物几丁质酶,从而抗御病虫侵害,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显著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生态环保和食品安全;三是提升果品的内在品质,使果品更甜更脆更有风味。他指出,大家要意识到,大荔冬枣已经不是稀缺产品,随着山西、河北、新疆、山东等地冬枣产业发展,大荔冬枣如何保持其产业的优势地位?需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迫切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枣农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大荔冬枣由散户无序经营到高品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跃升,抢占国内外冬枣高端市场。希望中国农业科技下乡团、抗又亮果膜的专利持有人,能与大荔冬枣产业主管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识之士加强合作,加大抗又亮果膜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并以此为抓手,提供高品质冬枣标准化生产专用农资服务,打造精品冬枣品牌,拓展高端市场销售。


会上,特邀嘉宾新疆建设兵团西安商会总支书记丁有全、陕西省有机农产品协会总支书记周启武、大荔荔盛农业公司总经理耿永胜分别发言,围绕中农国优好品平台和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的技术资源,多方联合起来,积极打造优质果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高质量农产品供应体系。
中农国优好品大荔示范区(筹)副主任张秋丽详细汇报了产品的试验情况。她介绍到,2024年11月17日,国家专利产品抗又亮生态果膜专利发明人及北京专家一行4人来到大荔,实地考察抗又亮生态果膜等产品,在大荔进行试验示范调研。从2025年4月份开始,选择了一些种植户根据试验方案开始实施。通过今年小范围在冬枣、阳光玫瑰葡萄,以及黄金子杏上的试验,效果明显,表现优秀,无负面影响。抗又亮生态果膜试验很成功,为进一步加强大范围推广,包括扩大果树面积和增加果树品种,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植户大荔县两宜镇周家寨村周云波、安仁镇余家营村翟亚斌、安仁镇余家营村郭先生、两宜镇东白池村刘海江、范家镇井庄村史四义现场讲解自己对抗又亮甲壳素液体果膜的使用情况及效果,与会其他种植户热烈交流讨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副团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翟志席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提出,第一,这次会议不仅是一场技术交流会,也是一场实践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交流会。产业振兴是根本,人才振兴是关键,大荔的冬枣产业是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培养懂技术的种植、管理、市场人才,抓住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专家团责无旁贷。第二,在前期试验布局和试验效果上看,会议很成功,我们也认为抗又亮甲壳素液体果膜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植。也为塑造大荔冬枣品质优、品相好、品味美、品牌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三,建议进一步扩大抗又亮甲壳素液体果膜的试验示范面积和试验品类、试验区域,取得科学、可靠、完善的试验数据,形成一套完备的应用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在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形成示范、生产及推广联合体,做大做好品牌市场。

会后,与会专家和嘉宾来到冬枣大棚和葡萄园进行现场调研考察观摩,根据不用农户的种植情况,专家们给予了中肯的建议,把品质放在果品生产的第一位可以大大延续产业周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经济效益,对种植户而言,才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附记: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简介
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简称“专家团”)是全国唯一的常设科技下乡服务机构,2004年由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牵头组建,联合原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新闻媒体等相关单位,面向全国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组织,具有独立研究策划并组织实施订单式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农业高科技项目等进行客观分析、规划设计,并可为其提供科技支撑、项目中期、后期和总体评估,以及自主发表专题研究报告等职能作用,是中国生态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基地工程优选产品科技下乡活动的中坚智囊。
专家团的领导和成员都是我国科技、农业、金融投资、市场研究、新闻媒体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和有志之士,发挥其高智力高技能优势,为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引领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建言献策。
在活动的开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技物结合作为主要形式。利用农科教推乡村行服务公共信任资本平台优势,以开展中国农业(食品)绿色发展院士专家乡村行活动为切入点,以院士指导专家工作站地方体系的建设为抓手,把农耕、文旅、康养和食药同源、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等作为重要工作。为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起一座展示新成果、新专利、新品种、新设备的舞台,为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社会组织等,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科技信息或产品,送到农民手中。
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联合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农业农村专业委员会等相关单位在开展坚持人才下沉,服务“三农”和乡村行活动中,把唯有沾上“泥土气”,吸收“乡土味”,开发“土特产品”,选中农国优好品,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作为切入点,在突出种好和卖好的特点上下功夫,以品种优、品质高、品味美、品牌亮为中心,做好助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