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述后危机时代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农业与资源环境是战略依存关系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04-21 查看次数:2443
作者:宁启文 黄朝武 来源:农民日报
4月17日,以“创新与转型:后危机时代的绿色经济发展”为主题的2010中经求是论坛在北京召开。由科技部主管,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主办,北京经中卓未经济咨询中心承办的论坛吸引了许多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的目光,大家纷纷就后危机时代的绿色经济发展畅所欲言,其中有部分专家学者、官员谈到了后危机时代的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他们认为,农业与资源环境是战略依存关系。 解决“三农”问题为绿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在发言中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探索和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后危机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国农民收入水平依然不高,解决好“三农”问题必然为我们探索绿色经济发展,实现后危机时代的长远发展,提供别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这是我们的后发优势所在。 贾敬敦分析说,中国农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农业,但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落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繁重。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业对于石化能源也高度依赖,我们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耗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燃油,因此探索和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友好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贾敬敦建议,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农业农村的绿色经济发展。他说,绿色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能源的节约问题,也不是某一方面资源解决问题,是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在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对以往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对于未来发展方式的思考,后危机时代的绿色经济发展,包括理念创新、产业变革、传统产业的转换、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环境的营造、政策法规法律的创新等方面,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贯穿绿色经济发展的始终。 城镇化是低碳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 国家发改委土地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谈到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时认为,低碳不仅和气候有关系,也和我们国情、国力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系。 他认为,低碳区域发展模式有三种:一种是集中发展模式,二是集群发展模式,三是集约发展模式。 肖金成分析说,城市化就是集中发展的模式。城市化在我国叫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历史过程。分散在广大的农村,如果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肯定是高碳,集中起来就是低碳。现在提出的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也是一种集中的模式。还有经济要素向经济带集中,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中,这些都是集中的模式,未来我们可能在这些方面形成更具体的一些模式,概括为集中发展模式。 谈到集约发展模式时,肖金成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0年代初,在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时,都是大量的布局在农村和小城镇,由于这些土地的成本低,土地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城市建设上,搞大广场、大马路。我们不能浪费土地,不能粗放利用土地,要发展紧凑型城市,要在不大的范围内,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和产生,提高容积率,向空中和地下要绿地、要环境,要发展低碳建筑模式和低碳的生活模式,在农业上也要采取集约发展的模式,发展高效农业、低碳农业、规模农业。 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李远在谈到后危机时代中国农村的绿色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时说,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他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广阔,人口众多,蕴藏着众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如何在农村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适合生态要求的生活方式,是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很多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大量的资源消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加强农村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农村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李远介绍说,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农村的节能减排,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安排专门资金进行以奖促治,重点支持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染的处理设施建设,以及养殖污染和遗留工矿企业污染的解决。到2012年之前,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以奖促治的力度,三年安排12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