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描 | 手机版客户端下载 |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要闻 >> 阅读文章

国家大豆发挥多学科优势 协同攻关提升黄土高原大豆生产水平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04-19 查看次数:2149

    位于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种植大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如今这里的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全国大豆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省汾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学义介绍说,限制黄土高原地区大豆生产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主要的有两方面:首先是缺乏品种。西北地区大豆研究力量薄弱,山西品种在这里占了主导地位。据说甘肃陇东的一些农民至今还使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审定的品种。品种需要更新换代。截至目前,全国大概审定了1500多个品种,但陕西只有6个,宁夏4个,甘肃只有2个。第二是缺乏栽培技术。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大豆产量不低,但品种不一,农民大都使用民间习惯品种,技术十分落后,导致这里的大豆产量低,但这一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潜力巨大。去年8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对黄土高原进行了一次考察。专家们在考察后认为,黄土高原的大豆生产不发展,中国大豆生产能力就上不去。
    目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组织以汾阳大豆综合试验站为主的4个综合试验站开展协同攻关,并动员其他地区专家和综合试验站对这4个综合试验站给予全力支持。其具体的做法是:一由汾阳大豆综合试验站引进50多个大豆品种进行试种,从中筛选出适合黄土地区推广种植的品种,以逐步实现大豆品种的更新换代;二是综合试验站与公司联营,大力繁育种子,让公司经营、推广试验站研制的新品种。2009年,汾阳大豆综合试验站就与十多个公司签订合同推广研制的品种;三是与当地农民协会合作,构成协作体,并利用协会力量做农民的工作,进行新品种推广。这三条途径在山西省成功实现了大豆品种更新换代。与此同时,通过站与站的对接带动了陕西延安、甘肃镇原、宁夏银川等三个试验站的工作,从而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大豆生产。
    来自陕西省延安市农科所的刘琦研究员说,通过综合试验站之间的互助协作,研究力量相对强的汾阳试验站为他们提供优质品种、交流栽培经验,共同促进地区发展。同时通过体系岗位专家与试验站对接,在技术和种质资源给予帮助与支持,使地区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甘肃农科院旱农研究所的张国宏研究员也说,他们那里的农民种植大豆使用老品种一种几十年不变,产量一直没上去。自从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他们技术人员搞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对当地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从此更换了新品种。2009年,他们在黄河灌区向当地农民推荐种植中黄30、晋豆23和冀豆12等优良大豆品种,深受农民欢迎,由于当地的技术员与农民打成一片,技术员向他们推荐新品种,农民都会欣然接受。2009年收获季节,他们对冀豆12进行测产,结果亩产最高达到325公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告诉记者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大豆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协同攻关,目的是要充分发挥体系中多学科的优势,并凝聚团队力量,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个学科间、岗位间、岗位和综合试验站之间以及体系内外的协同运作机制,为保障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提供条件,使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为覆盖大豆产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以及各环节的服务网络。
    据了解,过去各地区的大豆科研机构均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各做各的研究工作,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各自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发挥,导致当地大豆生产处于低水平状态。自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通过岗位专家与综合试验站对接、综合试验站之间互相对接、综合试验站与科技示范县对接、以功能研究室为单位组建技术研发协作网等做法改变了地方落后的局面,把各自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组合拳,让他们优势互补,相互之间经常交流,共同商讨,促进当地大豆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关文章
中心概况 | 联系我们 | 合作组织 | 战略伙伴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47号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43信箱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890276 传真:010-62733339
邮箱:guoyou@nacc.org.cn 在线QQ:385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