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描 | 手机版客户端下载 |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新闻 >> 阅读文章

赤眼蜂技术防治害虫 预计挽回玉米损失过百万

来源:吉林日报 发布时间:2014-07-21 查看次数:1689

  赤眼蜂技术的使用,提高了玉米产量及籽粒质量,还省了不少农民下地的工夫和农药钱。据了解,今年市直两区玉米受益面积达14.4万亩,预计挽回玉米损失700余万斤。

  7月5日早上6时,辽源市龙山区寿山镇黑牛村的村民杨喜生顶着玉米叶面上的露水,走进自家的玉米田,穿梭于绿油油的玉米秆间。每隔26米,杨喜生便会将手中的“赤眼蜂卡”别在嫩绿的玉米叶片上。“不到中午,蜂群就会出‘巢’。如果没有气候灾害的话,今年一亩地多收入50块钱不成问题。”望着田间庄稼,杨喜生脸上充满了喜悦。

  当天凌晨,1.8万张“蜂卡”从吉林农业大学运抵龙山区、西安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从4时开始由技术员送往各个乡(镇),再由村民分别投放到玉米地里。

  辽源市植保植检站负责人说:“出厂前已加入足够温度的赤眼蜂幼虫,10点多将陆续破壳出巢。所以,必须尽快将‘蜂卡’发放到各村组,并组织农民投放到田间,保证赤眼蜂与玉米螟卵的结合,有效抑制害虫危害,最大化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

  说起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黑牛村的村民们并不陌生,使用过这种技术的人都表示收效很好。可是后来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蜂卡”,所以每年都要眼睁睁地看着每亩地50多斤粮食的损失。为此,辽源市农科院经过多方协调,于去年将生物防治技术引进龙山、西安两区。据了解,今年市直两区玉米受益面积达14.4万亩,预计挽回玉米损失700余万斤。

  为确保达到防治效果,市植保植检站于5月末就开始了玉米螟羽化循环调查检测工作,并经常深入村屯,现场讲解生物防治作用、技术。村民们表示,赤眼蜂技术的使用,提高了玉米产量及籽粒质量,还省了不少下地的工夫和农药钱。

相关文章
中心概况 | 联系我们 | 合作组织 | 战略伙伴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47号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43信箱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890276 传真:010-62733339
邮箱:guoyou@nacc.org.cn 在线QQ:385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