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中,化肥,也就是化学肥料,因为富含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一些农田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土质恶化、产量下降,增产幅度已很有限。化肥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但是过量化肥的使用损伤了耕地,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
在四川大凉山腹地的会理县,一座被青山环抱的肥料厂,正悄然改变着中国农业的生态版图,这就是四川省鑫铃肥业有限公司,这个以绿色创新为底色的肥料企业正引领着行业变革。作为鑫铃肥业董事长、鑫铃有机生物复混肥厂负责人的赵正富,用二十余年时间将传统磷肥厂转型为新型生态肥料研发生产基地,其自主研发的《一种复混磷肥的生产工艺》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以“磷+有机质+中微量元素”为核心重构了农耕底肥体系。这位被业界称为“绿色生产力践行者”的企业家,正以科技创新诠释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破局磷肥污染 掀起绿色革命
中国磷肥产业长期依赖过磷酸钙与钙镁磷肥两大品类,但二者均存在致命缺陷:过磷酸钙特质水溶性磷酸性肥料,长期施用导至土壤酸化板结,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氟等污染物;严重影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钙镁磷肥虽含中微量元素,但其碱性特质加剧了土壤盐碱盐渍化。
2003年,正值中国磷肥行业高污染扩张期。退役归来的赵正富,目睹过磷酸钙厂区弥漫的刺鼻黄烟,听到农民抱怨“土地越种越硬”,越种越瘦。这位曾在军营淬炼过的汉子拍案而起:“士兵保家国,农肥守沃土。这污染之路,该断了!”
于是,赵正富将转业安置费悉数投入,接手了濒临倒闭的外北乡农机站磷肥车间。“让庄稼吃饱,吃好,让土地重生”,成为他新的战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赵正富带领团队用土法科研开启“磷肥革命”,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其专利技术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评价,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没有国家标准,他们自创企业标准;缺乏技术指导,他们啃下数百本农学专著。
经过1000于次配比试验,他们创造性地将酸性过磷酸钙与碱性钙镁磷相融合,水溶性磷和枸溶性磷融合,嵌入活性有机质,形成生态复混磷肥的黄金三角,酸碱中和使土壤pH值稳定在6.5黄金区间,水溶性磷和枸溶性磷中和使肥料达到缓控释肥的效果,当传统磷肥导致土壤酸化,盐碱,板结时,赵正富的团队研发出含活性微生物的有机复混磷肥,活性有机质提升土壤团粒结构35%;当化肥污染备受诟病,他们又突破“磷活化技术”,让肥效提升50%而污染减少一半,磷利用率从传统肥料的20%跃升至58%。2017年至2023年之间“施用三年以上的土壤地力综合营养提升10%,赵正富在车间的黑板上重重写下:“治土如治病,调理胜猛药。”
创新脚步不停息,他决定停止传统磷肥生产,带领团队转向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赵正富团队研发的《一种复混磷肥的生产工艺》,创造性地将化工企业的含磷废弃物、工业企业的无机废弃物与农业中的有机废弃物结合,通过分子级配比技术,生产出以磷和有机质为主、中微量元素为辅的新型肥料。该技术使工业固废利用率达92%,农业废弃物转化率提升至85%,每生产一吨新型磷肥,相当于减少3吨磷矿开采。于2012年至2023年期间鑫铃企业已圆满完成省州市县下达的各项科技项目建设,投入资金8000余万,针对《一种复混磷肥的生产工艺》进行科技攻关,经历了小试,中试不断的试验实践和论证,解决了生产工艺流程中一系列的瓶颈问题,现已逐步实现批量和规模化生产。产品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重庆,峡西,山西等相邻六省进行五年的推广应用,用户反馈良好,均无一列反应不良,还得到了部分政府的认可和好评进入政府采购。项目建成后可带动西部解决工农业有机无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数千万吨,在工业方面可为国家节约磷矿,硫铁矿,钙矿等矿产资源数亿吨,在农业方面不但可为国家耕地质量护航,降低农业投入成本,还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不是简单的废物再利用,而是构建了工农业协同的生态循环系统。
二十年卧薪尝胆,赵正富用拼搏换来了满墙荣耀,获得20项国家专利技术、四川省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转化项目,西部模范退伍军人回报社会的先进民营企业,四川省退役军人创业就业之星,会理市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以及农业农村部“全国生态优质农业投入品“肥料”应用生产单位,全国绿色农业产业专用肥指定生产基地,中国绿色农业产业品牌基地“授牌”,其产品覆盖云贵川百余县市,惠及千万亩农田。
传统三元素复合肥(氮磷钾)的盲目施用,导致我国每年数百亿元化肥补贴被低效消耗。赵正富提出的“磷+有机”二元素底肥方案和氮+钾二元素复合肥方案将化肥使用量降低50%,同时通过有机质提升土壤碳含量。试验实践证明,该方案使玉米亩产增加12%,土壤地力年均提升0.5%。
针对农民对复杂施肥方案的困惑,赵正富创作了通俗易懂的施肥口诀:农耕没有万种肥,氮磷钾肥有机肥,“磷配有机是底肥,施根保土有收获;氮配钾肥是追肥,促进产量有收获,不按规律去施肥,收获不好莫怨谁,补这补那还想补,补出病来好痛苦”这首被农业部门推广的“田园施肥歌”,背后是严谨的作物营养学原理。
“农民过去每次每亩施用150斤复合肥,成本在250一280元之间,现在底肥200斤新型磷肥就足够了,成本在130元以内”,在会理县示范田里,赵正富抓起一把黑褐色肥料说。这种改变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50%,更解决了传统复合肥作为底肥时,氮钾元素浪费,作为追肥时,磷元素浪费的问题。一直以来,赵正富的创新实践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与此同时,面对行业普遍存在的“含量竞赛”,赵正富直言:“这是对高质量发展政策的误解。”他通过对比实验证明,过量使用氮磷钾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而新型磷肥通过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协同作用,使肥料利用率从30%提升至65%。
这种理念得到政策支持,《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7年磷化工行业平均能耗下降5%,黄磷、磷铵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超过30%。鑫铃企业的生产线单位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50%,恰好契合这一目标。
在赵正富看来,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创新动力的能力。他的团队正在开发基于AI的土壤检测系统,实施粮田+粮策+粮肥的施肥方案。“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这种重构正在产生溢出效应。
鑫铃企业作为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呈现出“快,高,优,活”的特点,即产业规模快迅壮大,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整体效益不断优化,产业创新持续活跃,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作用俞发明显,逐渐成为新动能的主要支撑力量,在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一些地方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近年来鑫铃企业根据国家战略导向,结合自身定位,充分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摸索,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政策落地过程中,赵正富也提出了两点具体诉求,一是希望土地管理部门能够建立科技型环保企业用地绿色通道,参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科创企业和军创企业以及环保企业的扶持政策,在用地指标审批、农转用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切实解决企业转型升级扩能过程中遇到的项目用地和通行纠纷问题;二是希望市场监管的部门能认可民营企业的专利技术成果,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整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现象。
“鑫铃企业的专利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用了七年,但仿冒品从出现到扩散只需要一年。”赵正富展示手机里的市场抽检报告,2024年西南三省区发现13起仿冒新型磷肥案件,其中7成通过包装和原材料以及工艺仿冒实现销售。这种现状促使他建议:建立农业投入品专利技术白名单制度,对创新专利产品给予发展优先权,同时将非创新专利产品反复侵权企业纳入征信黑名单。他呼吁构建专利技术快速确权机制,针对新型肥料领域建立假冒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监管。
赵正富用20年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绿色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修补,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产业逻辑。当他的团队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肥料时,当示范田的土壤营养含量逐年提升时,当农民开始用诗歌记忆施肥方案时,新质生产力已从概念变为现实。赵正富和他的鑫铃企业,正用绿色生产力书写着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