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描 | 手机版客户端下载 |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新闻 >> 阅读文章

步步“退守”或导致国产菜油沦为大豆第二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3-11-04 查看次数:1474

  目前,国民食用油消费的“三个油瓶中,两个拎在外国人手里”,难道连菜油产业也要沦陷?

  近日,“进口菜油顶包掺进国家临储库存”的报道炸开了锅,不仅令消费者神经紧绷,对菜油的青睐度一降再降,更是将国产菜油行业的尴尬处境暴露无遗,步步“退守”的趋势或导致国产菜油迟早沦为“大豆第二”。

步步“退守”或导致国产菜油沦为大豆第二

  进口当道 前景不佳

  虽然5100元/吨的菜籽收储价格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但入储菜油的同时也要求以2600~2660元/吨底价交粕的策略,必然导致部分委托加工企业“兴风作浪”。一边是仗着菜粕行情的强势汹涌,参与现货抢购,并以进口菜籽压榨完成交粕任务、赚取加工利润;一边是在菜油内外价差严重倒挂的背景下,大量进口国外转基因菜油以次充好,掺入交储的国产菜油中,赚取价差收益。两头少有的“暴利”导致国产菜油价格一跌再跌,直接令产业发展退居到“防线”边缘。

  据了解,当前国内市场上各地菜油报价基本是以进口菜油为主,暗示流通环节进口转基因菜油已成了消费主流,而上半年时国产菜油还是市场的“中流砥柱”,如此仓促的地位转换可能会加速国内菜油产业的危机发展。目前,加拿大近月船期毛菜油进口成本仅为7650~8000元/吨,而国产陈四级菜油报价在9600~9800元/吨,新菜油报在10400~10600元/吨,国家临储成本则为10200~10600元/吨,政策价、国产价与进口价的巨大反差,必然导致进口菜油“大行其道”的趋势进一步加深。

  产能过剩 面积萎缩

  早在2002年之前,国产菜油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中还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但此后便逐渐沦落为第三把交椅,随着植物油终端消费的持续增长,大豆、棕榈油进口迅猛发展,菜油地位一落再落。而终端企业产能过剩、分布散乱、准入门槛较低等因素,更加速了国产菜油行业的沦陷速度。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内油菜籽压榨工厂就已经达到819家,年压榨能力超过50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26%左右,甚至较大豆行业尤为过剩。产能严重过剩变相导致国产菜籽原料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长久以来压榨景气度便持续低迷,委托收储企业更是叫苦连天,相反,进口菜籽压榨却有利可图,迫使企业只能纷纷向“外来入侵者”倒戈。

  与此同时,日益减少的油菜种植面积对国产菜油行业来说又是一大冲击。由于小麦种植收益相对较好,且种植方式简单,机械化播收程度高,近年来农民种植习惯已逐渐发生了变化,“油菜败北、小麦得道”的反差事实似乎难以逆转。

  以防为守 路在何方

  去年,《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已经出台,规划了食用油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要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遵循国家政策脚步,有效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控制压榨产能、提升菜油市场比重等将成为方向性问题。

  然而,稳定国产菜油行业的发展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种子、种植、加工、营销等产业链一个都不能落下。目前,国民食用油消费的“三个油瓶中,两个拎在外国人手里”,要想摆脱“别人”的控制,菜油产业就该坚守阵地、不能沦陷,倘若行业真能复苏,于国于民将都有利。

相关文章
中心概况 | 联系我们 | 合作组织 | 战略伙伴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47号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43信箱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890276 传真:010-62733339
邮箱:guoyou@nacc.org.cn 在线QQ:385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