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21日,在我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农业部公布了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等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据了解,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第一批发布的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世界旱作农业源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南果梨母株所在地——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传统林参共种模式——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模式——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陡坡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湿地山地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竹林、村庄、田地、水系综合利用模式——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头——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合体系——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大面积山区稻作农业生产体系——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马古道起点——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传统核桃与农作物套作农耕模式——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传统稻鱼鸭共生农业生产模式——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干旱地区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陕西佳县古枣园,古梨树存量最多的梨树栽培体系——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农、林、牧循环复合生产体系——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大型地下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发布活动中指出,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加以保护和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高鸿宾强调,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
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宣读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等参加了发布活动。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宣化古城,历来就有“葡萄城”的美誉。每年中秋前后,满城葡萄飘香,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吸引着八方来客。
据《宣化葡萄史话》记载,宣化葡萄最早引进栽培时间为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宣化传统葡萄园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架栽培方式。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内方外圆”优美独特的漏斗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宣化牛奶葡萄属鲜食葡萄品种,皮肉黄绿色,质脆而多汁,酸糖比适中,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奖”、“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传统葡萄园的数量急剧下降,葡萄园的消失意味着传统特色景观、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宣化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葡萄栽培技艺的文化传承以及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全旗境内有古文化遗存3000多处,尤其是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史前文化,以其丰富的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等,其中石杵、石斧、石铲、石刀等,则大多为原始农耕生产用具。有专家推断,这里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
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南果梨是鞍山地区特有的水果产品,又称“鞍果”,原产于鞍山市千山区大孤山镇对桩石村。据《中国果树志第三卷》记载,现南果梨树母株仍生长于此。1986年经中国果树研究院权威专家鉴定,该树被认定为南果梨祖树,自发现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是仅存的一株自然杂交实生苗南果梨树。依靠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经验,鞍山南果梨皮薄肉厚、果肉细腻多汁、香味浓郁,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被誉为“梨中皇后”,曾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名特优品种、国家种苗基地项目,鞍山南果梨产业开发和推广被科技部列入星火计划。
随着生产的发展,南国梨栽培系统面临无公害生产水平较低、果品质量下降、商品价值低等问题,保护与发展工作势在必行。千山区政府制定了《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千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保护工作的意见》,使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这一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柱参,亦称石柱人参、石柱子参,系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为核心的周边固定区域所独产。石柱子村位于辽宁东部山区鸭绿江畔,与朝鲜隔江相望,这里山连绵、水纵横、森林茂密、特产丰富、风景优美。
柱参源于野山参,栽培历史久远。柱参芦高体灵、皮老纹身、须长须清、珍珠疙瘩多、形态优美。400多年来,经历代参农培育,已形成圆膀圆芦、草芦、线芦、竹节芦四个特有品系,成为人参家族的一个独特种类。因其酷似野山参,被誉为“园参之冠”、“国之瑰宝”。近年来,林下种植成为首选的方式,让柱参生长回归自然,不仅参林双赢,而且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目前,石柱子村林下柱参面积1.7万亩,是当地“一村一品”重要产业。目前,柱参传统栽培技艺已列为辽宁省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宽甸县亦被中国中药材协会授予全国石柱人参第一县称号,振江镇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柱参产业“一村一品”示范镇称号。
随着生产的发展,传统的柱参栽培技艺有失传和被抛弃的危险。目前,宽甸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柱参发展规划、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柱参传统栽培系统保护办法,在重大科研项目、资金、保护措施等方面全力支持。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兴化自古地势低洼,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因湖荡沼泽而生,每块面积不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人称“千岛之乡”。兴化共有6万多亩这样的耕地。至今,垛田还保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用天然生态的肥料种植蔬菜。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不可攀比的。垛田地貌先后入围江苏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聪明的兴化人民利用垛田这种独特的地貌,从事大规模油菜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兴化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保护规划和保护办法,正在加大挖掘、保护、传承的力度,让垛田农业系统,为兴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金秋八月,家家“尝新饭”: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祝愿年年有余(鱼)。
稻田养鱼产业是青田县农业主导产业,面积8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是青田县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种养模式生态高效,鱼为水稻除草、除虫、耘田松土,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青田田鱼品种优良,肉质细嫩,鳞软可食,是观赏、鲜食、加工的优良彩鲤品种。悠久的田鱼养殖史还孕育了灿烂的田鱼文化,青田田鱼与青田民间艺术结合,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
青田县委、县府高度重视稻鱼共生产业发展和文化挖掘工作,成立了县“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推广中心,制定了稻鱼共生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传统稻鱼共生产业。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位于绍兴市域中南部的会稽山脉,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有结实香榧大树10.5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数千株。2000多年前,绍兴先民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这一优良品种。因经过人工嫁接培育,现存古香榧树基部多有显著的“牛腿”状嫁接疤痕。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
绍兴先民利用陡坡山地,构筑梯田(鱼鳞坑),种植香榧树,香榧林下间作茶叶、杂粮、蔬菜等作物,“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自古至今,赞美香榧的散文、诗歌、美术作品层出不穷,祭祀、节庆等活动丰富多彩。
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会稽山古香榧群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对古香榧群的保护,绍兴摸索出了一套“以保护满足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的传承之道。绍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管理办法”,依法保护、管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生态系统,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陕西佳县古枣园
佳县古枣园位于“中国红枣名乡”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总面积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
佳县有着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和底蕴深厚的红枣文化历史。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视为人们的“保命树”、“铁杆庄稼”。每年正月,人们都要敬拜“枣神”,祈求红枣丰收。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制做枣糕、枣馍、枣焖饭等传统食品,以示庆贺;长辈们给孩子吃红枣、戴枣串,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人,日子甜甜蜜蜜;久远而又浓郁的红枣文化气息渗透在佳县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枣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水土和养分等生态功能。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佳县古枣园正遭受着岁月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传统的红枣文化、民俗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目前,佳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以及管理措施,通过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保护古枣园,传承枣文化。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坎儿井,是吐鲁番绿洲特有的文化景观,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古代吐鲁番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杰出成就。
坎儿井总长度约五千公里,几乎赶上了黄河、长江的长度。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被誉为地下万里长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它是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坎儿井所具有的自流灌溉功能,不仅克服了缺乏动力提水设备的问题,而且也节省了动力提水设备的投资。它优良的水质可供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吐鲁番气温高,蒸发量大,而坎儿井的输水渠道深埋于地下,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吐鲁番坎儿井最多时有1237条,年流量5.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约35万亩。近几年,由于肆意使用坎儿井资源,缺乏管理,使坎儿井流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迅速减少。目前,当地政府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坎儿井,善待坎儿井,使这一伟大农业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继续为火洲人民带来甘甜泉水。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始建于1512年的江西万年县,历史厚重、秀美神奇、人文鼎盛,享有“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早在1.4万年前,这里便是天地形胜、稻花飘香。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经中美联合农业考古发掘,认定为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据考证,万年吊桶环遗址为早期人类的猎物分配和货币交换场所。珍藏于国家博物馆距今两万年的直口圜底夹砂陶罐被誉为世界“第一陶”。
生活在仙人洞、吊桶环的古万年人,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万年深深地打下了农耕文明的烙印。万年贡米原产地裴梅荷桥村,山高垅深,日照时短,泉流清澈,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形成培植贡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万年贡米体长粒大、形状如梭、其白如玉、光洁透亮,早在明朝时期,就钦定为“代代耕作,岁岁纳贡”之珍品。
近年来,万年投资300多万,兴建了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博物馆。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印发了贡谷保护意见,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介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涉及13个行政村,属雪峰山余脉的奉家山地段,总面积26万余亩,核心区域面积2万余亩,享有“梯田王国”之美誉。
紫鹊界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依靠森林植被、土壤和田埂综合形成自然的储水保水系统,凭借神奇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源,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潺潺流水,四季不绝、久旱不竭、洪涝无忧,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堪称伟大的水田工程。历史上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
紫鹊界梯田内原有的稻作文化系统,正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势在必行。目前,梯田保护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新化县政府制定了梯田保护和发展规划以及管理办法,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的崇山峻岭中,面积约18万公顷,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据史书以及口传家谱考证,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征。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米、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哈尼人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这种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的劳作传统,不仅创造了哈尼民族丰富灿烂的梯田文化,也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为更好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文化系统,红河州人民政府制定了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和梯田保护管理总体规划。今天,红河哈尼梯田,这个养育120多万人口的农业文化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素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之说,是祖国西南边疆的瑰丽宝地。在万历年间,普洱府已设官职专门管理茶叶交易。清代以来,普洱茶成为皇家贡品,普洱府成为普洱茶生产和贸易的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成为了茶文化的中心地带,并形成了“普洱昆明官马大道”等6条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这里的人、茶叶、茶文化沿着茶马古道向国内外扩散,将普洱茶带出大山,走向世界。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
为了有效保护“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普洱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条列和措施,加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树立普洱茶品牌,不断提高质量、优化品质,提供更好的生态、绿色、安全的产品。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遗产地——光明万亩核桃生态园,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涵盖整个光明村,地处苍山腹地,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漾濞核桃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500多年前。目前,漾濞核桃种植面积达92万亩,年产量2.7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近3000元。光明核桃是漾濞核桃的典型代表,早在公元前16世纪就有核桃生产,现在全村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核桃约有6000多株。光明核桃以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出油率高、营养丰富而誉满中外。
核桃与各种农作物间套作形成的独特农耕模式彰显魅力,是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的集中体现。核桃与各种农作物间套作复合栽培,在耕种农作物的同时,又起到了为核桃施肥、中耕松土、除草、浇灌的作用,核桃生长快、结果早、结果多,而且还多收了粮食。这种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漾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保护,制定了保护与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通过多种方式使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散发出浓郁的农耕文化魅力。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联合乡,涉及8个行政村,面积达1.07万多亩。自宋朝以来,联合村民使用木犁、锄头等工具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险峻的金鸡山中创造了神奇壮丽的梯田。
联合梯田通过山顶竹林截留、储存天然降水,再以溪流流入村庄和梯田,形成特有的“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春天,农民给田里灌水浸烂田泥;春耕时,小孩们下田摸田螺、捉泥鳅;到插秧时,农民种上田埂豆、放些鱼苗;收获时,再放干田里的水,收鱼、收水稻、收黄豆。收获后,鸭子、山羊等被赶入田中,觅食遗撒的谷粒和新长出的杂草。动物粪便、作物桔梗和豆类的固氮功能,则使土壤肥力不断提升。梯田垂直落差600多米,连延数十里,田在山中,群山环抱,一派与世无争的安然祥和。
随着生产的发展,梯田正面临被破坏、被抛弃的危险,传统的农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尤溪县政府制定了梯田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花源于中亚细亚,茶源于中国,它们的结合是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是两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产物。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
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
由于城市建设和其它产业发展,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生产模式变得濒危,花茶窨制工艺面临着严峻考验。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通过统筹城市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福州茉莉花茶这一重要的传统农业产品,正以全新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共同品鉴。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清澈的都柳江从北向南宛延而过。每年春天,谷雨季节的前后,侗乡人劳作的身影就出现在层层的梯田里了,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再把鸭苗放入稻田。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这种方式在从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人们回望历史的窗口,也不仅仅是一块田地有了稻、鱼、鸭三种收获,更重要的是它对现代农业的宝贵启示。
侗乡人所养育的鸭种是经过世代选育驯化的小香鸭,小香鸭的个头很小,可以灵活地在水稻间穿行,水稻中的害虫、小虾、小鱼、各种杂草都是上好饵料。侗乡人利用智慧,使稻、鱼、鸭三者和谐共处,互惠互利。
近年来,从江县不断加大稻鱼鸭系统保护工作力度,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努力探索对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近郊,黄河之滨,这里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梨树九千多株,面积达四千亩。2013年正式录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古梨树栽培历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间,当地果农仿建水车汲黄河水灌溉田园,开始栽植梨树。这里群山环绕,黄河穿境而过,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梨树长势旺盛。现存古梨树大多在三百年以上,至今仍然硕果累累。当地人将种植梨树称为种“高田”,果农不仅要为梨树松土、施肥,早春“刮树皮”、花期“堆砂”防虫,更需要“天把式”利用云梯穿梭于半空的梨树间,给果树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竖杆吊枝、采摘果实,形成了独特的栽培方式与农耕文化。当地政府依托古梨树资源,把旅游观光、文体娱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以梨园美景观赏、黄河风光游览、农家休闲娱乐等为主的新型休闲农业旅游区。
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多,梨园面临被蚕食、挤占的危险。皋兰县人民政府制定古梨园保护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利用古梨树资源,传承弘扬古梨园农耕文化,使独特珍贵的世界第一古梨园焕发青春、再创辉煌。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在该系统中,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基础。早在3000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把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引进到此,吐谷浑时期,汉地农耕文化和藏区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杨土司”时期,农林牧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独特的生态区位促进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独特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又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并赋予农业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目前,当地政府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的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