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扫描 | 手机版客户端下载 |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新闻 >> 阅读文章

我国构建“金字塔”式农业科学观测体系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26 查看次数:1270

本网讯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构建农业科学观测体系,分两批正式确定了100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围绕土壤质量、农业环境、植物保护等10个领域开展观测任务。目前,已逐步构建起以农业科学观测数据中心为“塔尖”、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为“中坚”、农业生态环境国控监测点为“塔基”的“金字塔”式的工作体系,为农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据悉,该体系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技术机构等单位建设,实行“系统布局、分类管理、信息共享、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其中,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布设了4万多个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国控监测点,涵盖全部产粮大县和主要土壤类型。100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涉及到中央、省、地市各层级的农业科研院校,持续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监测工作。11个科学数据中心已积累了海量的各类基础性数据和材料。

  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科学观测工作,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确定了科学观测的工作功能定位、工作体系、观测领域,明确了农业农村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承建单位、观测实验站在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工作中的职责,设置了数据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遴选条件,规定了建设和运行管理要求,强化了分类评价的考核导向,进一步规范农业科学观测工作的运行管理。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围绕科学问题、产业问题、方法问题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健全数据共享应用、分类评价考核等机制,加大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据了解,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观测工作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在南方红壤改良、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农业病虫害预警、小麦条锈病有效防控及黄淮海区域中低产田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出令人钦佩的“祁阳站精神”,涌现出刘更另、董玉琛等杰出科学家代表,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农业科学观测研究队伍,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文章
中心概况 | 联系我们 | 合作组织 | 战略伙伴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47号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43信箱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890276 传真:010-62733339
邮箱:guoyou@nacc.org.cn 在线QQ:385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