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老品种回归
向种质资源保存机构引种、在民间搜集“沧海遗珠”,在种植基地扩繁
时代不同了,北京的蔬菜种植不再一味追求产量;曾经的老口味儿成了人们日益牵挂的念想,于是恢复老口味的工程提上日程。但想种老品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种子从哪里来?
北京市农业局种子站品种管理科科长池秀蓉介绍,恢复老品种时种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向种质资源保存机构引种,二是在民间考察中搜集这些“沧海遗珠”。
一开始,这些老品种只是躺在国家种质资源中期库里乏人问津的几十粒种子,或是农民家墙角下自产自食的几株小菜,但在这些搞种子研究的人眼中却是宝贝,像大黄柿子、小八趟玉米、一串铃冬瓜等品种都是从京郊农户手里淘换回来的。
种子来源不一、纯度不高,到底哪种最接近老品种原本的品种特性?池秀蓉介绍,种子站连续五年联合各区开展地方特色农作物资源的田间展示,通过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对各个作物的品种进行去杂提纯,找出最地道的老品种。
为了加速提纯复壮的进程,种子站的工作人员还到海南种植基地进行扩繁工作,“在北京只能一年种一季,而在海南一年可以种两季,这样就可以更快选育出最优秀的种子,科研人员由此形成了‘春在北京,冬赴海南’的工作模式。”
一次,工作人员在海南工作期间遭遇超强台风“海燕”,三亚附近最强风力达到了14级。“十几天的工作成果毁于一瞬间,已经露出头的玉米苗全部淹没,育苗盘、大棚的棚膜纱网被吹得七零八落,基地连续三天断水断电……”
经历了6年的风风雨雨,北京市种子管理站从50个品种中选出田间表现好、特征特性明显、具有应用价值的10个品种,在京郊有一定知名度的观光采摘园区、农庄进行生产示范,得到示范户的一致好评。
顺义区杨镇沙子营村葡萄瓦舍农庄的王经理告诉记者:“这种‘粉红甜肉’柿子就是有‘柿子味’,现在‘糖拌西红柿’简直成了我家的招牌菜,很多顾客吃过后都会要求‘老板,再来一盘!’”
“老法”才能种出“老味道”
有了老品种,还需老时间、老地块、老把式、老传统、老方法配合
近年来,北京很多农业园都有种“老口味儿”的积极性。老品种虽在产量方面比主流的杂交品种略有减产,但口感好、风味独特、特色鲜明,市场行情看涨,所以农民种植的比较效益高。以心里美萝卜为例,一个一斤多的萝卜最少能卖10元,亩效益有4万—5万元,相当于普通品种萝卜的5倍以上。
不过,“要种出30多年前的老滋味,并非易事。”北京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李红岭说,复原品种时,传统的种植技法也要跟着回归。
曹华提出了“六老”的理念,除了老品种之外,还要老时间、老地块、老把式、老传统、老方法。
曹华解释,首先要选择曾在北京种过,市民喜食的口感好、风味浓郁的老品种;其次要种在最适合的季节和环境条件下,土壤、水分、气候缺了哪样都不行。种的时候要施有机肥,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还要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精耕细管,并在最佳采收期采收,在适宜条件下贮存,保证最佳品质。
李红岭认为,恢复老品种,不是要取代新品种,也不是要把所有老品种蔬菜都一股脑儿地恢复种植,而是要从中选优恢复。恢复的不是产量,而是那些传统的蔬菜风味。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恢复老口味蔬菜品种过程中,是把它当作一项对蔬菜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来做,通过民间力量,收集传统、濒危的老种子,建档案,留存种质资源。同时,对老品种的恢复尽量做到成系统,从品种、选择种植地块、栽培技术、包装、贮存、销售再到烹饪方法,全方位开发。
北京市农业局种子站负责人介绍,今年还将联合天津、河北的种子管理部门,对已搜集到36份珍贵的京津冀地方特色农作物资源材料,进行品种农艺性状、抗性、丰产性等方面的综合鉴定,为下一步推广种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