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里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工人们忙着将葡萄装箱。
为与发达地区“争”人,近年安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并建立起创业激励机制
8月31日,走进安县塔水镇七里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一望无际的连栋钢架大棚下,翠郁的藤蔓纵横交错,黑紫的葡萄密密悬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一边品尝葡萄,一边还不忘拍照留影,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甜蜜丰收图。
“在家乡就能创业挣钱,还去外面打什么工?”老板邓步华带着十来个员工正忙着将采摘好的葡萄打包装箱,面对笔者的提问一语道出创业当老板的自豪。在福建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他,两年前带着400余万资金毅然返回家乡,在七里村流转了258亩土地成立发阳家庭农场发展葡萄产业。今年是第一年挂果,老邓初步算了一下,大概能带来200多万元的收益。
家乡是创业大舞台
邓步华的葡萄园只是安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县已有312名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信息回乡创办和领办企业,从打工者变身为公司老板,实现华丽转身,形成声势浩大的“创业潮”,成为推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家乡才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这是安县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的共同感受。
39岁的唐代平在塔水镇幸福村算是远近闻名的“打工皇帝”。2001年起,24岁的他就早早外出务工,先后做过建筑工人、跑过销售、管理过养殖场、帮人养过鸽子,收入不菲。思乡心切且头脑灵活的老唐并不满足于现状,听说家乡发展环境好,他首先通过安县政务网了解相关政策,同时利用春节回家过年进行考察。经慎重考虑,2013年春节一过,老唐就决定不走了,用自己多年打工的积蓄,同四五个打工的兄弟伙在村上种植葡萄。
养鸽子虽然辛苦,但效益比种葡萄好得多,如此选择是否值得?面对众多质疑,老唐坚定地表示:“这几年家乡发展环境好,县里有农技人员专业指导,还有财政资金扶持,更有镇党委、政府帮助拓展销路,这样好的创业氛围,我相信会带来好效益。”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实践,老唐现在已成了村里的葡萄种植能手,别家的葡萄卖2.8元/斤,他家的能卖到3元/斤,附近老乡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都会请他去指导,老唐还计划在空闲之余继续干老本行——养鸽子,用更多的渠道带动家乡村民共同致富。
政府搭台把“根”留住
创业就像拉车,有人推一把,有人拉一下,情况就大不一样。
对于这点,邓晶深有体会。几年前,邓晶回乡发展无花果产业,还未来得及大展拳脚就碰了钉子。那时候回乡创业的基本没有,不少人对他这一选择根本不理解,邓晶觉得“一腔创业热情被泼了冷水”。
然而,政策的支持就像一针强心剂。公司成立之初政府帮忙流转土地,建立排灌系统,争取科普惠农新村计划项目资金。这对于刚创业的邓晶来说,心里有了着落、前进有了方向、干事有了动力、生活有了奔头。目前,邓晶同四个伙伴建立的 “拓普无花果基地”已覆盖黄土、乐兴、桑枣、晓坝等乡镇,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加工的无花果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达700余万元。
为了与发达地区“争”人“留”人,近年来安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出台了关于建立返乡创业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降低创业门槛,围绕“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推动“打工潮”变为“创业潮”。
为鼓励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安县向外地农民工寄发公开信、向回家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温情“喊话”,用乡音乡情邀请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向返乡务工人员发送 “大礼包”——简化劳动者创业贷款审批手续、优化小额担保贷款、实行税费减免,出台“宽、贷、免、扶、补”等扶持创业政策,激发劳动者回家乡就业创业的热情。
如今在安县,随着政府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农民工良好创业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正伴着日益高涨的“返乡热”,将目光投向家乡,在新农村建设的“希望田野”上,实现并成就着他们美好的创业梦想。
据统计,从2008年至今,安县已有1500余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投入资金2.5亿元,吸纳8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