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一种能经得起市场大起大落的作物,黄河流域棉区又是棉花抗病性表现最好的棉区,特别是近几年新疆黄萎病发生严重,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产量,更加证明保住黄河流域棉区的重要。”河北省植保所所长马平的分析论证,又引来国欣农研会会长卢怀玉的一番感慨:“对内地棉花不能放任不管,否则将来再去恢复就难了。”
对内地棉花产区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也颇为担忧。他表示:“棉花用水仅为粮食作物的1/2,黑龙港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缺乏最严重的地区,近期形成的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与棉花面积的减少不无关系,所以从生态的角度讲,这里的棉花面积不能再减了。”
建议:顺应形势变化,搞好棉花种植结构调整
近年来,全球棉花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带动国际市场棉价大幅下降,导致棉花进口迅速增加,不仅严重冲击国内棉花价格,而且加大了国内棉花收储压力。这些因素与棉花生产用工成本显著上升形成叠加作用,让本已困难的内地棉花生产雪上加霜。调研过程中,专家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各自建议,共识主要集中在“顺应形势变化,加快棉花结构调整”上。
国家半干旱研究中心原主任翟学军认为,实现规模化种植是我国棉花发展必须逾越的一道坎,内地棉区只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形成规模化种植生产,才能有效解决棉花品种多乱杂、分散种植等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邯郸市农科院院长宋玉田提出,国家要像对待粮食一样对待棉花,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稳定棉价。各地要充分利用棉花耐旱节水突出性状,拓展棉花多种功能用途(油料、饲料),开发低酚棉、彩色棉,提升棉花的综合利用价值。
结合转变黄河流域棉区植棉发展方式,专家们还提出,要在加快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加快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管理,加大棉花采摘机械国产化研发力度,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用工成本,提高棉花整体生产效益。
“棉花是一种能经得起大起大落的作物,再怎么,中国每年也需要600万吨的棉花。黄河流域这块棉区,我们不能也不会放弃。我们必须尽快培育早熟、免地膜、出苗好、抗病虫、品质优、吐絮好、适宜机械采收的好品种;研发配套的不间苗、不定苗、机械打药、机械采收、少用工、简化高效的栽培技术。”马峙英又一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