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蔚蓝的海洋下面是无尽的宝藏。而与宝藏相随的,还有那些不可预料的风险。就目前而言,海洋水产养殖方面还依旧处在一个“看天吃饭”的原始阶段。这里说的原始并非设备上的落后,而是整个行业制度以及风险控制上的落后。在行业里面有这样一种说法,海洋水产养殖像赌博。
目前海水养殖,无外乎网箱、围堰以及底播增殖等等几种,而对于深海开发来说,底播增殖是目前经过验证的比较科学有效的模式。这种模式把苗种直接放到海底,任期自然野生野长,养殖的海参、鲍鱼、海胆、虾夷扇贝等高档水产品健康自然品质佳,是我国近海新兴的海水养殖模式,黄渤海海域都有专门以此模式营生的大型海产养殖公司。
但是底播增殖就是一个典型的看天吃饭的模式。
首先是需要一片比较大的海域。其次,对养殖海域的温度、盐都、洋流、生态环境等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必须在水温较低且相对恒定、没有温度跃层和盐度跃层的海域。至于哪一片海域才合适,谁也说不准。再次,就是生长周期长,最起码都得3年。3年时间,在时刻变化的大海深处,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如在我国的黄海海域,现有的研究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变迁及影响规律掌握仍不够全面。
本来,即便对冷水团有足够的了解,底播技术足够成熟,海域扩张科学可持续,新海域开发,探究未知的领域也还会有其他各种风险。但事实上,在如今金融保险业极尽发达的今天,农业类的相关保险承保的范围依旧是非常有限的,仅有的一些险种根本无法覆盖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经营活动的风险。
在2013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不过至今似乎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没有风险可以对冲的保险产品提供后援保护的前提下,诸如像洋流突变,寒潮、冷水团异常、敌害繁衍等都会造成养殖公司经营的重大损失。
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该怎么去识别风险、规避风险?这不是一家两家养殖户甚至海产养殖公司能独自面对自行解决的问题,既需要海洋科学研究的支撑,又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整个市场的理性看待。獐子岛的遭遇,更应作为我们反思整个国家海洋事业的契机,进而推动海洋事业在科研、技术、规划、政策、市场等方方面面的前进。